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一怪人王安石 (第2/5页)
盛行,财政危机⽇趋严重,百姓生活困苦,各地农民起义不断,辽、西夏在边境对宋虎视眈眈。面对现实,赵顼对“祖宗之法”产生了怀疑。年轻的赵顼面对前代遗留给己自的诸多难题,始开思索如何才能摆脫眼前的困境。 赵顼道知,朝廷数十年的积弊是不一朝一夕以可消除的,就如个一疾病缠⾝的人,不下一剂猛药,这个病是难以治好的。人体病了,就得求医问药,国体病了,就得谋求变⾰。他做太子时,就喜欢读《韩非子》,即位后得觉“天下时弊至多,不可不⾰”很想有所作为,有所改⾰。他认为“当今理财最为急务”改⾰要以理财为先,从解决财政危机⼊手。 赵顼得觉,变⾰事关全局,必须有个一能臣来主持。他遍寻朝中大臣,乎似
有没
个一合适的人选,是于,他便把视野转向中下层官吏,他要从中挑选出一位杰出的人才来辅佐己自,实现他对朝政进行变⾰的远大抱负。 经过在国全范围內的排查,赵顼终于找到了个一人,这个人就是鼎鼎大名的王安石。 2、怪人王安石 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。临川人,员外郞王益的儿子。 王安石是个怪人,他的思想和人品都异乎寻常。 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,有过目不忘之能,在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,下笔作文,洋洋洒洒几千言。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看过王安石的文章,夸王安石是位奇才,口昑一首诗赞叹: 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 老去自怜心尚在,来后谁与子争先。 意思是说,来后人是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的。如此之⾼的评价出自欧阳修之口,王安石此因而名声大噪。 王安石在二十岁前以,随⽗到过多很地方:韶关、汴梁、江宁等处,⽗亲死后在江宁落户,家境很清贫。庆历二年(1042年),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,出任淮南判官。任期満后,调任鄞县知县。他在鄞县任职期间,修筑堤堰,开掘⽔塘,大力兴修⽔利工程,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。他体察民间疾苦,在饥荒的时候,他将官府征收的⾕物借贷给百姓,并向借贷人收取定一的利息。样这,缺粮的百姓以可免受⾼利贷者的盘剥,官府也可从中得到定一的利息收益,一举两得。以所,任鄞县知县期间,王安石在百姓的中口碑极好。 王安石己自认为有治理天下的才能,他的能力也得到了人们称赞。来后,他又调到舒州任通判。 王安石踏进官场,对于仕途乎似就有个一长远的规划,按常规,绝大多数员官争着做京官。王安石乎似是个一异类,他屡次放弃做京官的机会,选择在地方做官。在舒州任上,朝中大臣文彦博极力举荐他,仁宗皇帝也下诏调他进京做官,他借故婉拒了。欧阳修又推荐他为谏官,他又以祖⺟年事已⾼,不便赴京为由,再次拒绝做京官。不久,改任常州知州,继而改任提点江东刑狱。 王安石屡次推辞不做京官,他的⾝上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一种神秘感。有人说他是做作,有人说他不屑于做京官,有还人说他有野心,另有一些人⼲脆就说王安石是个怪人。 褒也好,贬也罢,王安石的声名鹊起却是个一不争的事实。 嘉祐三年(1058年),仁宗皇帝正式下诏,召王安石至京师集贤院供职,王安石无法再推辞,才启程进京,次年五月,被任命为三司(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号称计省)度支判官。 王安石进京任职不久,针对时弊,将多年来的想法写成著名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(以下简称《言事书》),他在《言事书》中指出,宋王朝內部潜伏多很矛盾和危机,并针这些问题,提出了改⾰的具体意见和看法,希望能够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。 王安石的这份《言事书》,并有没引起仁宗皇帝和执政大臣的重视。仁宗皇帝对《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