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1311-1320  (第3/4页)
他硬干,是没有什么好处的。    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316]    所以申时行的打算,是先稳住皇帝,再慢慢来    事实确如所料,万历收到奏疏后,十分高兴,当即回复:    “你的心意我已知道,册立的事情我已有旨意,你安心在家调养就是了。”    申时行总算松了口气,事情终于糊弄过去了。    但他做梦也想不到,他长达十年的和稀泥生涯,将就此结束——因为那封密信。    申时行的这封密信,属于机密公文,按常理,除了皇帝,别人是看不见的。    可是在几天后的一次例行公文处理中,万历将批好的文件转交内阁,结果不留神,把这封密信也放了进去。    这就好比拍好了照片存电脑,又把电脑拿出去给人修,是个要命的事。    文件转到内阁,这里是申时行的地盘,按说事情还能挽回。可问题在于申大人为避风头,当时还在请病假,负责工作的许国也没留意,顺手就转给了礼部。    最后,它落在了礼部给事中罗大纮的手里。    罗大纮,江西吉水人。关于这个人,只用一句就能概括:一个称职的言官。    看到申时行的密信后,罗大纮非常愤怒,因为除了耍两面派外,申时行在文中还写了这样一句话:惟亲断亲裁,勿因小臣妨大典。    这句话说白了,就是你自己说了算,不要理会那些小臣。    我们是小臣,你是大臣?!    此时申时行已经发现了密信外泄,他十分紧张,立刻找到了罗大纮的领导,礼部科给事中胡汝宁,让他去找罗大纮谈判。    可惜罗大纮先生不吃这一套,写了封奏疏,把这事给捅了出去,痛骂申时行两面派。    好戏就此开场,言官们义愤填膺。吏部给事中钟羽正、候先春随即上书,痛斥申时行,中书黄正宾等人也跟着凑热闹,骂申时行老滑头。    眼看申首辅吃亏,万历当即出手,把罗大纮赶回家当了老百姓,还罚了上书言官的工资。    但事情闹到这个份上,已经无法收拾了。    经历过无数大风大狼的申时行,终究在阴沟里翻了船。自万历十年以来,他忍辱负重,上下协调,独撑大局,打落门牙往肚里吞,至今已整整十年。    现在,他再也支撑不下去了。    万历十九年(1591)九月,申时行正式提出辞职,最终得到批准,回乡隐退。    大乱就此开始。    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317]    申时行在的时候,大家都说朝廷很乱,等申时行走了,大家才知道,什么叫乱。    首辅走了,王锡爵不在,按顺序,应该是许国当首辅。可这位兄弟相当机灵,一看形势不对,写了封辞职信就跑了。    只剩王家屏了。    万历不喜欢王家屏,王家屏也知道皇帝不喜欢他,所以几乎在申时行走人的同时,他就提出辞职。    然而万历没有批,还把王家屏提为首辅。原因很简单,这么个烂摊子,现在内阁就这么个人,好歹就是他了。    内阁总算有个人了,但一个还不够,得再找几个。搭个班子,才好唱戏。说起来还是申时行够意思,早就料到有这一天,所以在临走时,他向万历推荐了两个人:一个是时任吏部左侍郎赵志皋,另一个是原任礼部右侍郎张位。    这个人事安排十分有趣,因为这两个人兴趣不同,性格不同,出身不同,总而言之,就没一点共同语言,但事后证明,就是这么个安排,居然撑了七八年,申先生的领导水平可见一斑。    班子定下来了,万历的安宁日子也到了头。因为归根结底,大臣们闹腾,还是因为册立太子的事情,申先生不过是帮皇帝挡了子弹,现在申先生走了,皇帝陛下只能赤膊上阵。    万历二十年(1592)正月,真正的总攻开始了。    礼部给事中李献可首先发难,上书要求皇帝早日批准长子出阁读书,而且这位兄台十分机灵,半字不提册立的事,全篇却都在催这事,半点把柄都不留,搞得皇帝陛下十分狼狈,一气之下,借口都不找了:    “册立已有旨意,这厮偏又来烦扰…好生可恶,降级调外任用!”    其实说起来,李献可不是什么大人物,这个处罚也不算太重。可万历万没想到,就这么个小人物,这么点小事儿,他竟然没能办得了。    因为他的圣旨刚下发,就被王家屏给退了回来。    作为朝廷首辅,如果认为皇帝的旨意有问题,可以退回去,拒不执行,这种权力,叫做封还。    封还就封还吧,不办就不办吧,更可气的是,王首辅还振振有词:    这事我没错,是皇帝陛下错了!因为李献可没说册立的事,他只是说应该出阁读书,你应该采纳他的意见,即使不能采纳,也不应该罚他,所以这事我不会办。    明朝的那些事儿-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[1318]    真是要造反了,刚刚提了首辅,这白眼狼就下狠手。万历恨不得拿头撞墙,气急败坏之下,他放了王家屏的假,让他回家休养去了。    万历的“幸福”生活从此拉开序幕。    几天后,礼部给事中钟羽正上疏,支持李献可,经典语言如下:    “李献可的奏疏,我是赞成的,请你把我一同降职吧(请与同谪)。”    万历满足了他的要求。    又几天后,礼部给事中舒弘绪上疏,发言如下:    “言官是可以处罚的,出阁读书是不能不办的。”    发配南京。    再几天后,户部给事中孟养浩上疏,支持李献可、钟羽正等人。相对而言,他的奏疏更有水平,虽然官很小(七品),志气却大,总结了皇帝大人的种种错误,总计五条,还说了一句相当经典的话:    “皇帝陛下,您坐视皇长子失学,有辱宗社祖先!”    万历气疯了,当即下令,把善于总结的孟养浩同志革职处理,并拉到午门,打了一百杖。    暴风雨就是这样诞生的。    别人也就罢了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